Close Mobile Navigation

頭頸癌

頭頸癌發生部位

簡介

頭頸癌為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,是從臉部到頸部範圍內發生的癌症統稱,可再依病發部位做區分。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,頭頸癌中的口腔、口咽及下咽癌發生人數在十大癌症(不含原位癌)中排名第六,在男性中的發生率更高居第三1,這讓頭頸癌成為全民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。

  1. 解剖構造
    頭頸癌的病發部位包括腦部以下、頸部以上組織,如鼻咽、口腔、口咽、下咽、喉部及唾液腺等。而來自口腔、下咽和喉部等部位上皮組織病變表現中,以鱗狀上皮細胞癌最為常見,約占 90% 2
  2. 流行病學
    根據研究統計,全球每年有超過 66萬例頭頸癌新發個案,且超過 30萬人因頭頸癌死亡2。而台灣民國110年有超過8000件口腔、口咽及下咽癌新診斷個案,逾3000名患者死亡。在性別分布上,男性發生頭頸癌的人數高於女性,且確診年齡更集中在45-65歲之間1
  3. 危險因子
    菸、酒、檳榔、人類乳突病毒 (Human papillomavirus, HPV) 感染*等是導致頭頸癌的常見原因。近年來台灣因菸、酒導致的頭頸癌發生率有逐漸下降,而 HPV感染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則有上升趨勢3。HPV相關頭頸癌常見於年輕、不吸菸、無大量飲酒的族群,通常有較豐富的性經驗與較高的社經地位4。已有許多研究證實,施打疫苗可幫助降低 HPV感染引起的癌症風險,國內外專家亦鼓勵預防HPV3
    *大多數的 HPV感染會自行清除,若長期持續感染且無法自行清除,可能導致 HPV相關疾病。
頭頸癌風險因子
  1. 臨床表現
    依照頭頸癌不同的發病部位,症狀表現可能會有差異,患者會出現如頸部腫塊、舌頭持續疼痛或活動受限、持續性喉嚨痛、聲音沙啞、吞嚥困難或疼痛、難以癒合的口腔潰瘍、單側鼻塞等表徵5

診斷與分期

頭頸癌經由組織切片來進行診斷,且依照臨床需求,可能會安排內視鏡、電腦斷層 (computed tomography, CT)、核磁共振 (MRI)、FDG正子攝影 (FDG-PET) 等檢查6,並根據 T、N、M三個指標來判斷分期:T (tumor) 代表腫瘤特徵 (如位置、大小、侵犯深度);N (node) 代表淋巴結被影響的程度;M (metastasis) 代表腫瘤是否有遠端轉移7。頭頸癌的詳細分期會依不同部位而有所差異,大體來說可依照以下標準分為 I~IV 期6

頭頸癌分期

治療原則

頭頸癌治療的方式包括手術、放射治療與藥物 (包括化學治療、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)。

  1. 手術
    手術是早期頭頸癌的首選治療方式,除了切除原發腫瘤外,醫師也會考慮進行單側或雙側頸部淋巴廓清術,或搭配後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,幫助減少未來復發風險6
  2. 放射治療
    放射治療的原理是透過高能量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,是頭頸癌的常見治療方式之一,常用於鼻咽癌患者8與難以手術移除腫瘤的其他頭頸癌患者6。由於放療照射的區域會同時傷害到該部位的正常細胞,因此患者在接受放療後,可能會有口腔黏膜炎、黏膜感染等急性副作用,長期則可能發生口乾與組織纖維化等9
  3. 藥物
    藥物治療的部分包括化學治療、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。
    • 化療藥物6: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分裂,誘使細胞死亡,常用於搭配手術、放療或其他藥物,來增加整體的治療效果。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、白血球低下等8
    • 標靶治療6:抗表皮細胞生長因子 (Anti-EGFR) 單株抗體藥物阻斷頭頸癌腫瘤細胞內特定訊息,使腫瘤細胞無法生長。常見的副作用多與皮膚相關,如痤瘡性紅疹8
    • 免疫治療6:由於癌細胞會透過特殊的機制躲避免疫細胞的攻擊,免疫藥物便是透過阻斷癌細胞的躲避機制,重新刺激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,以促使身體進行辨識及消滅癌細胞的作用。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勞、腹瀉、甲狀腺失調等8

衛教文章僅供衛教目的使用,並非且無法取代專業醫療照顧,若有任何相關疑問,請洽詢醫護相關人員。

參考資料

  1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 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7639/File_23506.pdf
  2. Gormley M, et al. Reviewing the epidemiology of head and neck cancer: definitions, trends and risk factors. Br Dent J. 2022 Nov;233(9):780-786.
  3. HPV 疫苗預防頭頸癌及 HPV 相關疾病共識。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專家會議 https://www.tos.org.tw/news_detail.aspx?Id=182&cID=2 (accessed date 2024/07/19)
  4. Pinkiewicz M, Dorobisz K, Zatoński T. Human Papillomavirus-Associated Head and Neck Cancers. Where are We Now? A Systematic Review. Cancer Manag Res. 2022 Nov 25;14:3313-3324.
  5. Pinkas W, Jankowski M, Wierzba W. Awarenes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s: A 2021 Nationwide Cross-Sectional Survey in Poland. J Clin Med. 2022 Jan 21;11(3):538.
  6.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- Head and Neck Cancers, Version 4.2024 — May 1, 2024.
  7. Huang SH, O’Sullivan B. Overview of the 8th Edition TNM Classification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. Curr Treat Options Oncol. 2017 Jul;18(7):40.
  8.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Treating Nasopharyngeal Cancer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types/nasopharyngeal-cancer/treating.html (Accessed Sep.18. 2024)
  9. Brook I. Late side effects of radiation treatment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. Radiat Oncol J. 2020 Jun;38(2):84-92.

TW-OHN-00802 Sep/2024

相關文章

口腔癌篩檢你做了嗎? – 小檢查助保障!

口腔癌篩檢你做了嗎?

小檢查助保障!

頭頸癌化/放療後復健方式 – 復健訓練醫療資源與資訊介紹

頭頸癌化/放療後復健方式

復健訓練醫療資源與資訊介紹

頭頸癌及腸胃道癌症治療後飲食原則 – 飲食相關注意事項與建議食譜

頭頸癌及腸胃道癌症治療後飲食原則

飲食相關注意事項與建議食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