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

簡介
肝癌泛指肝臟內不同細胞發生異常增生的疾病1,好發生於東亞地區,在全球癌症死因中排名第三2。台灣的肝及肝內膽管癌在十大癌症中發生率排名第五,死亡率更高居第二名3。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肝癌重要的風險因子,若為慢性感染者,應積極就醫並接受定期追蹤,讓肝癌風險降至最低4。
- 解剖構造
肝臟位於胸腔內的腹部右上側,是體內最大的內臟器官,從外觀上,其被鎌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。肝臟主要由肝細胞組成,以及少數其他類型的細胞 (如膽管上皮等細胞)1。根據不同組織細胞產生的病變,肝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:- 肝細胞癌:成人最常見的肝癌類型1,佔所有病例約75%-85%2。
- 其他:包含血管肉瘤和肝母細胞瘤,屬罕見肝癌。血管肉瘤是因肝臟血管內壁細胞病變所產生,腫瘤生長迅速且影響的肝臟範圍較廣;肝母細胞瘤則常見於4 歲以下的兒童,有三分之二患者能透過手術和化療完治1。
- 流行病學
2020年全球約有90萬例肝癌新病例,另有83萬人死於肝癌2。台灣在110年則約有一萬例新診斷病例,近八千人死於肝癌3。肝癌好發年齡為60-79歲之間5,在男女分佈上,研究發現男性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超過女性的2-3倍2,而在台灣,有7成肝癌個案為男性3,這些數據都顯示不能輕忽肝癌對男性健康造成的傷害。 - 危險因子

慢性B型肝炎病毒 (Hepatitis B virus, HBV) 感染與慢性C型肝炎病毒 (Hepatitis C virus, HCV) 感染是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1,6。台灣約有8成肝癌個案是因HBV與HCV感染所引起4,政府為此規劃多項措施,包括提供新生嬰幼兒接種 HBV 疫苗7、45-79歲民眾終身 1 次接受 HBV與HCV 免費篩檢服務等6降低民眾感染風險。此外,健保署也將HBV與HCV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,並補助民眾病情追蹤與治療的費用4,6,8,以降低民眾感染後的疾病負擔。其他危險因子如脂肪肝、飲酒、吸菸、遺傳性代謝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等也增加罹患肝癌風險1。
-
臨床表現
初期肝癌通常無症狀,直到疾病後期時,才可能有體重減輕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肝臟或脾臟腫大、腹部腫脹或積液、腹部或右肩胛骨附近疼痛、搔癢、皮膚和眼睛發黃等症狀出現1。
診斷與分期
當醫師認為有肝癌風險時,可能會先進行血液檢查 (如甲型胎兒蛋白(alpha-fetoprotein, AFP) 與超音波檢查,後續會安排影像學檢查如腹部電腦斷層 (CT)、磁振造影 (MRI)、血管攝影檢查 (Angiography)、組織切片等,幫助評估腫瘤分佈、分期和影響範圍等1,9。臨床上常使用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 (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, BCLC分期) 作為肝癌的分期方式,其參考的指標包括病人本身肝臟功能、腫瘤大小、腫瘤數目,以及腫瘤是否影響到肝臟血管及遠端轉移情形等,將肝癌分為0-D期,詳細分期標準如下圖所示9,10:

治療原則
肝癌的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手術、消融術 (Ablation)、栓塞療法 (Embolization therapy)、放射治療和藥物治療 (包括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、化學治療) 1。
- 手術
手術包括肝臟部分切除手術與肝臟移植1。病人僅有單一腫瘤且肝功能仍良好時,切除手術是治療首選1,或符合移植條件也可考慮接受肝臟移植手術9。若病人有嚴重肝硬化、或經評估無法接受手術者,符合條件情況下也可接受肝臟移植1,然而等待肝臟移植時間長,期間仍須要接受其他治療 (如消融術等)。 - 消融術
消融術是一種可使用多種技術來破壞腫瘤組織的治療方式,包含射頻消融術 (Radiofrequency ablation, RFA)、微波消融術、冷凍消融術、酒精消融術等1。在肝癌治療中最常見的消融術是RFA,也就是俗稱的「電燒」,其原理是透過無線電射頻電波釋放出的能量來殺死癌細胞,常用於腫瘤較小,或是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1,9。 - 栓塞療法
肝臟所需的營養是由肝門靜脈與肝動脈兩大血流供應,而肝臟腫瘤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肝動脈,因此栓塞療法的原理便是注射血管栓塞劑到肝動脈,減少或阻斷供應至肝腫瘤的血液,讓癌細胞萎縮病死亡1。常見的栓塞療法有經導管動脈栓塞 (Trans-arterial embolization, TAE)、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 (Trans-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, TACE) 等1。栓塞療法常用於腫瘤太大而無法接受消融術治療的患者,若病人肝臟已因疾病受損 (如肝硬化) 則不適用1。 - 放射治療
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照射腫瘤以殺死癌細胞,可用於無法接受手術、對消融術或栓塞治療反應不佳者,以及腫瘤已擴散的病人1,9。常見的放射治療是體外放射治療 (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, EBRT),近年興起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(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, SBRT) 亦為可選擇的方式1,9。 - 藥物治療
肝癌的藥物治療包括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及化學治療:- 標靶治療:肝癌常用的標靶治療藥物種類為激酶抑制劑 (Kinase inhibitors) 與單株抗體 (Monoclonal antibodies) 藥物1,9。激酶抑制劑機轉可阻斷多種蛋白質激酶的異常訊號,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,這類藥物的常見副作用有腹瀉、手足症候群、疲倦等。而治療肝癌的單株抗體藥物則是針對細胞上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(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, VEGF) 或其受體蛋白,可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,阻止癌細胞生長或轉移1。常見副作用為高血壓、頭痛、口腔潰瘍和腹瀉1。
- 免疫治療:這類藥物協助病人的免疫系統去對抗癌細胞1,可單用或與單株抗體藥物併用9。常見副作用有疲倦、食慾不振、肌肉或關節疼痛、便秘或腹瀉等1。
- 化學治療:化學治療可用於無法接受手術、對局部療法 (如消融術與栓塞療法) 與標靶治療反應不佳,以及晚期肝癌病人的治療選擇之一,常見副作用有掉髮、口腔潰瘍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和白血球減少1。然而多數病人對化學治療的反應並不佳,醫師可能會合併多種藥物來增強療效1。
衛教文章僅供衛教目的使用,並非且無法取代專業醫療照顧,若有任何相關疑問,請洽詢醫護相關人員。
參考資料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Liver Cancer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types/liver-cancer.html (Accessed Aug.13. 2024)
- Sung H, et al.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: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. CA Cancer J Clin. 2021 May;71(3):209-249.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Available from: 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7639/File_23506.pdf (Accessed Aug.13. 2024)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。8成肝癌與B、C肝炎有關~篩檢及治療!守護您的肝!。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5020-63007-1.html (Accessed Aug.20. 2024)
- Li Q, Cao M, Lei L, et al. Burden of liver cancer: From epidemiology to prevention. Chin J Cancer Res. 2022;34(6):554-566.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。2025年消除C型肝炎 決心不變 「臺灣C型肝炎根除地圖」一目了然。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hpa.gov.tw/4705/17723/n (Accessed Aug.20. 2024)
- Ni YH, Huang LM, Chang MH, et al. Two decades of univers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taiwan: impact and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rategies. Gastroenterology. 2007;132(4):1287-1293.
- 衛生福利部。112年10月1日起健保放寬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。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16-76025-1.html (Accessed Aug.20. 2024)
-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(NCCN Guidelines® )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ersion 2.2024. (Accessed Aug.13. 2024)
- Reig M, et al. BCLC strategy for prognosis prediction and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: The 2022 update. J Hepatol. 2022;76(3):681-693.
TW-HCC-00021 Nov/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