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頸癌化/放療後復健方式 – 復健訓練醫療資源與資訊介紹

最後更新於 2/26/2025 | 8分鐘閱讀
大綱:
頭頸癌治療後相關副作用
頭頸癌的治療包含手術、放射治療、化療或同步化學放射治療(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, CCRT),這些治療方式有利於疾病控制與提高生存率1,但也可能帶來不同的副作用2。有些副作用是急性或暫時性的,主要發生在治療的期間或治療結束後不久;但也有些副作用是晚期作用或長期性的,在治療後數月至數年後出現,影響著病人的生活品質2。
這些副作用多數起因於手術切除3,4、淋巴水腫2與組織纖維化5:

其他與血管、器官受損相關的副作用:
- 口乾:化療或放療可能會使唾液線體損傷,使唾液分泌變少2
- 甲狀腺功能下降:頸部放療直接對甲狀腺造成損傷2
- 顎骨壞死:放射治療導致血管阻塞,骨頭血液供應減少而壞死,可能會出現口臭、疼痛、骨頭暴露、皮膚感染、牙關緊閉、咀嚼與吞嚥困難2
- 頸動脈損傷:頸動脈狹窄與血管斑塊可能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,而頸部軟組織壞死與術後殘存組織的不健全,也可能提升頸動脈破裂的風險2
- 食道病變:放射治療引起粘膜炎、纖維化以及組織生理的改變導致食道病變、狹窄阻塞,影響吞嚥2
- 聽力受損:耳蝸、前庭等器官可能因放射能量而損傷2
- 視力受損:放射能量可能使視神經缺血而導致視網膜病變2
頭頸癌治療後復健訓練目的
頭頸癌的治療副作用造成身體出現結構性的改變,對生活功能、外表形象產生重大影響,降低生活品質6;而復健治療的主要目的便在於幫助病人減緩副作用、恢復功能、提升生活品質6,7:
- 減緩水腫:透過淋巴引流按摩減緩水腫7
- 減輕肌肉僵硬與疼痛:透過放鬆肌肉、關節活動度運動達到減緩疼痛4
- 改善肩頸功能:術後初期肩膀與上臂應正確擺位,有適當支撐避免拉扯7;傷口癒合後透過疤痕按摩、活動度運動、伸展與肌力訓練來改善肩頸的活動功能8、預防攣縮7,並進行姿勢矯正與軀幹活動的練習來維持功能,以及學習必要的動作代償技巧7
- 改善進食功能:透過維持舌頭的力量,以及舌與喉頭的活動性來改善吞嚥功能7;而下巴與頭部姿勢動作訓練也可減少嗆咳的發生8,並透過張口訓練與口腔運動練習來改善顳顎關節功能7,維持營養攝取8
- 提升整體體能:身體活動可以提升運動耐力,改善癌症相關的疲勞7;復健訓練需循序漸進,評估有頸動脈損傷風險者應先暫緩復健訓練7,請諮詢醫療團隊了解適合自己的訓練計畫。
淋巴引流介紹
- 他人輔助淋巴引流按摩:躺姿下,由他人輕輕用手按摩,從鎖骨往上帶至頸部交界,再帶至耳後淋巴結9,每回10下,一天10回10

- 自我淋巴引流按摩:坐立姿勢下,自己以手指平撫下推,從耳前側與耳後側帶往鎖骨方向,每回10下,一天10回10

- 淋巴引流貼紮:將肌內效貼布剪成4條爪狀,留5公分不剪開做為定錨,將定錨處貼於鎖骨上方,4條爪狀貼布不拉伸並均勻貼在側頸水腫部位,方向往上貼至耳前、耳後與臉部水腫處10

肩頸訓練介紹
-
正確姿勢擺位:
頭部往回拉,收下巴並擴胸,避免胸肌緊縮;若肩膀無力可將手靠在桌子、扶手或口袋,避免拉扯肩部肌肉11

-
頸部伸展運動:
伸展頸部後側、左右兩側與旋轉肌群,每個動作維持1分鐘,重複5次11

-
擴胸伸展:
可利用家中牆角,將上臂搭在牆上,腰桿打直,腳呈弓箭步往前一踏,感受到緊繃並維持1分鐘,重複5次11

- 肩頸肌力訓練:

喉部上抬訓練介紹
頭頸癌病人在吞嚥時往往會出現喉頭上抬與舌根收回程度的不足,導致吞嚥困難,並增加嗆咳、肺炎的風險7,故可以進行以下運動,訓練舌骨上肌:
-
謝克氏運動(Shaker exercise):
在仰躺姿勢下,肩膀不離地,將頭抬起至可看到自己的雙腳,維持10秒或連續抬起10次12

-
下巴夾球運動(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 exercise, CTAR):
在坐姿下,肩膀保持不動,將直徑約8-12公分的軟膠球放置在下巴與胸骨之間,收緊下巴將球夾住,維持10秒或連續夾球10次,過程中保持下巴與球接觸,並可用手協助維持球的位置12

-
張口阻力運動:
下巴往左右兩側移動、往前移動,或用力張口,並可用手逆著動作方向給予阻力,維持10秒,重複5次13

舌根肌力訓練介紹
-
舌把持運動(Masako maneuver):
往前吐舌並用牙齒輕咬住,在此姿勢下做出用力吞口水的動作,重複10次14

-
舌頭後縮運動(舌頭三明治運動):
保持頭部不動,將沾濕的紗布包裹住舌頭前三分之一,以手握住向前拉,舌頭同時向後縮並維持3秒;鬆開手的同時,舌頭後縮並立即做吞嚥動作15

復健訓練醫療資源與資訊介紹
抗癌的路上並不孤單,台灣有許多癌症支持性團體提供相當豐富的資源,可以多加利用,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您的醫療團隊:
衛教文章僅供衛教目的使用,並非且無法取代專業醫療照顧,若有任何相關疑問,請洽詢醫護相關人員。
參考資料
- Keam B, et al. ESMO Open. 2021;6(6):100309.
- Galloway T, Amdur RJ. Management of late complication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and its treatment. In: Shah S, editor. UpToDate, 2024.
- McNeely ML, et al. Physiother Can. 2015;67(1):85-93.
- Pérez IMM, et al. Sci Rep. 2023;13(1):8523.
- Ramia P, et al. Clin Med Insights Oncol. 2022;16:11795549211036898
- Sandmæl JA, et al. Laryngoscope Investig Otolaryngol. 2020;5(2):330-338.
- Guru K, et al. Indian J Palliat Care. 2012;18(2):87-97.
- Homer JJ, et al.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& Otology. 2024;138(S1):S1-S224.
- 台灣癌症基金會。口腔癌的物理治療。https://elearning.canceraway.org.tw/page.php?IDno=1541 (Accessed in Aug. 2024).
- 臺大醫院。頭頸癌生存者的照護指引與復健運動,2022。 https://media.ntuh.gov.tw/media/937 (Accessed in Sep. 2024).
- 台灣復健醫學會。頭頸癌的肩頸復健簡介,2016。
- Yoon WL, et al. Dysphagia. 2014;29(2):243-248.
- 台灣復健醫學會。頭頸癌的吞嚥復健簡介,2016。
- UHN. Swallowing Exercise. 2022.
- 羅羿翾。頭頸部腫瘤患者之言語和吞嚥復健手法,2019。
-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。口腔癌復健訓練。https://www.sunshine.org.tw/service/index/oral_cancer/oral-cancer-rehab (Accessed in Aug. 2024).
TW-OHN-00854 Oct/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