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直腸癌

簡介
大腸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2020年資料統計其診斷個案排名全球第三,僅次於女性乳癌與肺癌,在癌症死亡主因中更排名第二1。大腸直腸癌更曾連續十五年位居台灣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榜首2,接續在2021年死亡率也排行第三3。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,發現時疾病往往已較嚴重2,因此被稱作「沉默殺手」,在世界各國造成沉重的疾病負擔。
- 解剖構造與分類
結腸與直腸位於消化系統的最末端,主要功能是協助人體吸收水分、排出糞便。而大腸直腸癌便是源自結腸和直腸的癌症4。大腸直腸癌可依據幾種方式來進行分類:- 癌細胞的組織形態:腺癌是最常見的大腸直腸癌,占所有案例的90% 以上,其他癌症如發生於大腸直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則較少見3。
- 癌症發生的位置:大腸癌可依其發生位置分為左側及右側大腸癌。由於左右側的治療選項與效果會有差異5,因此釐清腫瘤所在位置十分重要。
- 癌細胞是否有基因變異:癌細胞基因如RAS、BRAF如產生變異,可能會影響某些藥物的治療效果,接受基因檢測可作為後續藥物選擇的重要依據5。
- 流行病學
根據2020年的全球癌症統計,全球新診斷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大於190萬人,有93萬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,且在社會經濟發展較佳的國家,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通常也較高,可能生活與飲食習慣 (如久坐、肉品攝取量等) 是主要的肇因1。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,台灣約有1.6萬名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病例,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超過6,000人。在年齡分布上,大腸直腸癌的發病率會隨年紀增加而明顯上升3。男女比的部分,男性發生率約是女性的1.5倍。 - 危險因子
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 (≧50歲)、飲食習慣 (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、低纖維質)、肥胖、缺乏運動、抽菸、酗酒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1,6。此外,如患有某些遺傳性疾病,如帶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 (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 of colon, FAP) 和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 (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, HNPCC) 基因者,也可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7。 - 臨床表現
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,如有症狀的話,可能會有排便習慣改變 (如腹瀉、便秘、糞便變細)、血便、腹痛、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、疲勞等7。由於早期症狀不易察覺,且與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,很容易被忽略,因此定期篩檢對於早期診斷非常重要6。
診斷與分期

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是大腸直腸癌最常見的篩檢方式。衛福部國健署建議50歲以上者應每1~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若有個人或家族病史者則建議提早受檢並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。目前國建署有提供50-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的補助,符合資格者可至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6。若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疑似腫瘤組織,醫師會切取組織送驗做進一步確認。除做組織切片外,常見的診斷方法還有腹部超音波、電腦斷層掃描 (CT) 或核磁共振 (MRI) 等影像學檢查,可幫助判斷癌症分期與擴散狀況。如有需求,也會安排基因檢測,來協助擬定後續的治療策略7。
大腸直腸癌可依腫瘤特徵 (T, tumor)、腫瘤影響淋巴結的程度 (N, node) 以及腫瘤遠端轉移情形 (M, metastasis) 等指標進行癌症分期 (0-IV期),詳細分期標準如下圖8:

治療原則
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有手術、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 (包括化學治療、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),也常併用不同治療方式以獲得最佳療效。而治療方式的選擇會因病人腫瘤分期、部位以及整體體能狀況等而有所不同。
- 手術
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會以手術為主,並視情況進行淋巴結移除,減少癌症復發的風險。除了傳統開腹手術,目前也有腹腔鏡等微創技術,但需經醫師評估是否適用,其優點為傷口較小,且恢復期時間較短。有些病人會在手術後接受暫時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來幫助排便5,9,10。 - 放射治療
其原理是對腫瘤部位給予高能量放射線10,殺死癌細胞,是直腸癌病人常用的治療方式。放療可做為輔助治療,用於手術前或手術後,幫助縮小腫瘤或消滅殘留的癌細胞。同步化療放療 (concurrent chemo-radiotherapy, CCRT) 也是常用的治療方式,除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外,也為無法手術或晚期病人的治療方式之一10。 - 藥物
大腸直腸癌的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、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。- 化學治療:可毒殺癌細胞,抑制腫瘤生長11,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常用方法之一,常與手術、放射治療合併使用。手術前 (稱為前導性化療) 使用可幫助腫瘤縮小,手術後 (稱為輔助性化療)使用則為殺死殘餘或游離癌細胞,預防癌症復發。這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、口腔潰瘍和腹瀉等10。
- 標靶治療:標靶藥物能阻斷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相關的特定訊息,使癌細胞無法生長。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標靶藥包括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(EGFR) 標靶藥以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(VEGF) 標靶藥5,9,10,通常病人需要經過基因檢測,並根據結果來選擇最適合的標靶藥物。此外,大腸癌的位置也會影響標靶藥物效果,如研究顯示抗EGFR藥物對於左側大腸癌療效較佳5。副作用的部分會因藥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,以抗EGFR藥物來說,常見副作用為皮膚痤瘡性紅疹,而抗VEGF藥物則常見高血壓、蛋白尿等副作用10。
- 免疫治療:免疫藥物可阻斷癌細胞的躲避機制,重新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,是近年來的新興治療選擇。如病人是帶有高度的微小衛星體不穩定性 (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-high, MSI-H) 或核酸錯誤配對的修復 (mismatch repair, MMR) 酵素基因之大腸直腸癌,免疫藥物是治療選項之一。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勞、皮疹、胃腸道不適等10。
衛教文章僅供衛教目的使用,並非且無法取代專業醫療照顧,若有任何相關疑問,請洽詢醫護相關人員。
參考資料
- Sung H, et al.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: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. CA Cancer J Clin. 2021 May;71(3):209-249.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。定期篩,早治療,「腸」保健康。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mohw.gov.tw/fp-16-75045-1.html (Accessed Sep.10. 2024)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Available from: 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7639/File_23506.pdf (Accessed Aug.8 2024)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About Colorectal Cancer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types/colon-rectal-cancer/about.html (Accessed Sep.11. 2024)
-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(NCCN Guidelines®) Colon Cancer Version 4.2024 — July 3, 2024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。輕鬆預防腸保健康。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621&pid=1138 (Accessed Aug.9 2024)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Colorectal cancer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colorectal-cancer (Accessed Aug.9 2024)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Colorectal Cancer Stages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types/colon-rectal-cancer/detection-diagnosis-staging/staged.html (Accessed Aug.23. 2024)
-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(NCCN Guidelines®) Rectal Cancer Version 3.2024 — July 3, 2024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types/colon-rectal-cancer/treating.html (Accessed Aug.9. 2024)
-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Chemotherapy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managing-cancer/treatment-types/chemotherapy.html (Accessed Aug.12 2024)
TW-KEY-00699 Oct/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