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 Mobile Navigation

膽管癌

膽管癌組織型態分類

簡介

膽管系統是分布在肝臟間,經匯流並與膽囊交會後成為總膽管,最後流入十二指腸,其主要功能是輸送膽汁,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,而膽管癌便是發生在膽管系統中的惡性腫瘤1。膽管癌並不常見,僅佔腸胃道相關癌症案例的約3%,然一旦診斷出來,病人後續的治療反應通常不佳,是一個致命率很高的疾病2

  1. 解剖構造
    膽管癌可能發生在膽管系統的任何部位,根據癌症的發生位置,膽管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,3
    • 肝內膽管癌 (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):發生在肝臟內的膽管1,3,僅佔所有膽管癌案例的約10%,雖然較少見,但近年來其在全球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4
    • 肝外膽管癌 (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):肝外膽管癌可再分為肝門 (Perihilar) 膽管癌遠端 (Distal) 肝外膽管癌3。肝門膽管癌發生在左右兩側膽管交會處3,是最常見的類型,約有佔所有個案的一半4。而遠端肝外膽管癌則發生近小腸的總膽管部位3,約有40%的膽管癌屬於此種4

除發生位置外,也可根據細胞型態進行分類,膽管癌有超過九成者都屬於腺癌1,4。其他罕見的膽管癌還有肉瘤 (Sarcoma) 與小細胞癌等1

  1. 流行病學
    膽管癌在常見腸胃道相關癌症中排名第六,僅佔總案例約3%2,在肝膽相關癌症中則佔約10-15%4。不同部位發生率也有差異,近年來全球的肝內膽管癌發生率不斷上升,推測可能與診斷工具進步有關;肝外膽管癌發生率則持平穩或下降4。不同地區的膽管癌發生率跟死亡率也有明顯差異,以東亞國家的發生率最高,亞洲國家的膽管癌死亡率也高於西方國家5。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,台灣在110年新診斷為膽囊及肝外膽管惡性腫瘤者有1,163人,占消化器官及腹膜個案的2.97%,死亡人數則有620人6。膽管癌風險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,最常診斷的年齡落於50-70歲以上的老年人4;性別差異的部分,男性較常被診斷出膽管癌4,且死亡率略高於女性5
  2. 危險因子
    肝臟或膽管相關疾病是膽管癌的主要危險因子,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、先天性總膽管囊腫、膽管結石、中華肝吸蟲感染、肝硬化、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等1。其他如發炎性腸道疾病 (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)、年齡增加、肥胖、糖尿病、非酒精性脂肪肝、酗酒等也可能增加罹患膽管癌的風險1
膽管癌高風險族群
  1. 臨床表現
    膽管癌的臨床表取決於腫瘤的位置與大小1,4。肝內膽管癌在早期時症狀不明顯,如有症狀通常是體重減輕、疲勞與腹痛,若膽道阻塞時則可能發生黃疸,而這些症狀出現時通常已是疾病晚期4。而肝門膽管癌會因膽道阻塞,而較常在癌症早期出現症狀,包括黃疸、搔癢、淺色糞便 (clay-colored stools)、深色尿液等,後期則可能在腹部摸到腫塊或有出現腹水的情況4

診斷與分期

醫師會先進行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,血液檢查項目含腫瘤標記物 (如CEA和CA19-9)、膽紅素與肝功能指標1,7。後續會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 (CT)、核磁共振 (MRI)、膽道攝影 (如經皮穿肝膽管攝影術或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管攝影術等)、膽道內視鏡與腫瘤組織切片等來確定診斷1,4。疾病確診後,臨床上會根據腫瘤特徵 (T, tumor)、腫瘤影響淋巴結的程度 (N, node) 以及腫瘤遠端轉移情形 (M, metastasis) 等指標為癌症分期 (0-IV期)7。不同部位膽管癌的分期系統並不相同,詳細分期標準如下所示7

膽管癌分期

治療原則

手術是少數針對膽管癌直接進行治療的方式,其他方式則為輔助治療,包含放射治療與藥物治療 (化學治療、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) 1,4

  1. 手術
    經評估可接受手術的病人,醫師會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來決定手術方式與切除範圍1。如腫瘤無法以手術切除,有些病人可能會接受膽道繞道手術、放置支架或導管引流等,來幫助緩解膽道阻塞的症狀1
  2. 放射治療
    其機轉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或粒子來破壞癌細胞1,可用於手術的輔助治療,在術前使縮小腫瘤,或術後減少復發風險;也能作為無法手術病人的主要治療,或是緩解末期病人的癌症疼痛1,7。副作用包括疲倦、皮膚問題 (如發紅)、噁心嘔吐、腹瀉等1
  3. 藥物治療
    • 化學治療:可毒殺癌細胞1,常與放射療法併用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,或是作為無法接受手術病人的主要治療1,7。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、食慾不振、掉髮、口腔潰瘍、神經損傷與白血球低下等1
    • 標靶治療:這一類藥物可以辨識與攻擊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,當病人經檢測帶有這些特殊基因時,便可考慮使用標靶藥物1,包括帶有IDH1基因突變、FGFR2 基因的融合或重排等轉位7。副作用會出現會因使用不同藥物而有差異1,IDH1基因突變抑制劑可能引起疲倦、噁心嘔吐、腹瀉,FGFR2 基因抑制劑則會出現落髮、食慾不佳、便秘或腹瀉等。
    • 免疫治療:免疫藥物能幫助活化體內免疫系統,增強對癌細胞的辨識並破壞癌細胞1,常單用或與化療藥物併用,治療無法手術或晚期的膽管癌病人7。常見副作用包括皮疹、食慾不振、便秘、關節疼痛和腹瀉1

衛教文章僅供衛教目的使用,並非且無法取代專業醫療照顧,若有任何相關疑問,請洽詢醫護相關人員。

參考資料

  1. American Cancer Society. Bile Duct Cancer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types/bile-duct-cancer.html (Accessed Aug.13. 2024)
  2. Jiang Y, et al.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s of biliary tract canc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. BMC Gastroenterol. 2022;22(1): 546. Published 2022 Dec 29. 
  3.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. What Is Bile Duct Cancer (Cholangiocarcinoma)?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.gov/types/liver/bile-duct-cancer (Accessed Aug.20. 2024)
  4. Menon G, Garikipati SC, Roy P. Cholangiocarcinoma. [Updated 2024 May 6]. In: StatPearls [Internet]. Treasure Island (FL): StatPearls Publishing; 2024 Jan-. Available from: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books/NBK560708/ (Accessed Aug.18. 2024)
  5. Banales JM, Marin JJG, Lamarca A, et al. Cholangiocarcinoma 2020: the next horizon in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.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. 2020;17(9):557-588.
  6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Available from: 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7639/File_23506.pdf (Accessed Aug.20. 2024)
  7.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(NCCN Guidelines®) Biliary Tract Cancers Version 1.2023. (Accessed Aug.13. 2024)

TW-HCC-00020 Nov/2024

相關文章

頭頸癌及腸胃道癌症治療後飲食原則 – 飲食相關注意事項與建議食譜

頭頸癌及腸胃道癌症治療後飲食原則

飲食相關注意事項與建議食譜

癌友的自我憂鬱評估與心理健康照護 – 如何保持內心健康&預防憂鬱症

癌友的自我憂鬱評估與心理健康照護

如何保持內心健康&預防憂鬱症

為什麼要加入臨床試驗 – 加入臨床試驗前你該知道「這些」事情

為什麼要加入臨床試驗

加入臨床試驗前你該知道「這些」事情